位于江北城隍庙街的东园李氏私塾(尊礼堂练武楼、上学堂、下学堂)是李象元在家中创办的私塾。该街32号的上、下学堂,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坐西向东,坐向和结构完全一样,只是上学堂比下学堂大三分之一,都为四合院式两层土木结构,各有八间房和一厅一堂,具体的建造时间已无从考证。
上学堂以前称“选精馆”,下学堂称“梅花馆”。上学堂现已被拆除,建成了新的民居,下学堂则还基本保存着原貌,但已成非常破败的出租屋,只有小院里那口依然清澈见底还有鱼儿闲游的古井,才能让人想起这里以前曾是个精巧雅致、书香馥郁的小院,不由让人顿生“岁月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之感慨。
尊礼堂位于城隍庙街34号,内设练武楼,是李象元的学生送给他的房子,占地1600平方米,为二厅二横一围一化胎结构,现还居住着李象元的后裔。尊礼堂先于上、下学堂建造,约在清朝顺治年间,后来成为学生习武和老师的住处。二横屋均为两层楼,是以前老师的宿舍,穿过练武楼古韵十足的三座石门,就能看到练武楼下天井的照壁,照壁本为客家人的风水建筑,但做在练武楼里的照壁当年成了学生习武练射箭时悬挂箭靶的地方,现在都还可在它的墙面上清晰地看到箭射在上面时留下的跟箭头一般大小的圆点。据我们推测原来练武楼不但学武,也学文,因为李象元为人仁义笃厚,前来求学的不仅有宗亲子弟,还有邻近姓氏的子弟,学生越来越多时,李象元就加建了后来的上学堂、下学堂用来学文,而尊礼堂则独立成为学生习武场所和老师宿舍。从李象元创办族学崇文尚武可看出,当时梅城的客家人所走的科举之路是文举、武举兼修,建武馆、练武术确是蔚然成风。他们勤于习武,既是爱乡之需,更是保国之需。更可体现客家乡民谚“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唔讨也随便”所言不虚。
随着学堂越办越多,李象元以一己之力很难承担所有的教学,于是他请了一些邻近的不第秀才为家庭教师。西门蓝屋巷的蓝钦奎先生便是其中一个。蓝钦奎老师虽然文章不坏,可是每次投考均未中,一日蓝老师做好一篇文章叫学生(即李象元的孙子)送给李象元看,目的是请他指教。次日蓝老师问学生,你祖父看了我的文章没有,李象元的孙子说:“看了。”蓝老师说:“看了之后,你祖父说些什么?”李象元的孙子说:“我祖父说你的文章就像我的三叔姆。”蓝老师不解其意,于是就在李家授课时,经常暗中注意其三叔姆的举动,只见三叔姆,相貌不凡,只是穿的衣服,衫袖一长一短,长裙拖地。那晚,蓝老师回到家中,细心推想,乃悟出李象元的意思,是嫌自己的文章拖沓,不精练。过几日,蓝老师又写一篇文章让李象元的孙子送给他祖父看,次日蓝老师又问学生,你祖父这次看了我的文章说些什么,学生说:“我祖父说明年蓝老师不用再教你了。”果然,次年蓝钦奎赴试考中秀才,连年赴考再中举人、进士,授职山西省按察使兼摄山西军门提督,成为一段佳话。(陈书玲)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打赏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