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权威刊物《梅州侨乡月报》2021年第 2期——
张长兴
早闻几百年前梅州迁四川成都洛带及附加县区的客家出名。漫长岁月过去,他们如何?据说他们几百年前族谱记载与我们的谱大相径庭!在对客家先祖,尤其是张氏先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今天,有必要厘清。为此,受成都市政协委员、实业家张公平先生邀请,2019年10月15人,时值深秋,我带领金汉、伯涛、小健前往考察。
漫漫征途一日达
我们乘动车,成都与广州,不过10个钟头即可到达。我们在车上,朝云山雾罩,飞驰而去。我们时而似土行孙,在绵绵峻岭下穿过。田园阡陌,瞬间消失,飘飘成仙也!
来到成都,气候竟如广东,同样宜人。不过是早晚比梅州低3、4度就是。眼前的繁华大成都,车水马龙,高楼栉比鳞次;远眺无垠的大平原,绿野直伸天际。我们不禁慨叹,真乃天府之国也!
我们不由得想起康熙乾隆年间给我们梅州客家人留下深远影响,在史册留下浓重一页的湖广填四川……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杀得鸡犬不留”。1668年成都全城只剩下7万人,四川全省人口约60万。可谓万户萧疏鬼唱歌。史载某县官率七随从赴任,中途就被老虎吃了5人!
时梅州恰好人多田少,生计艰难。最主要的是清政府为医治战争创伤,熙帝予以批准,标志着移民入川大幕拉开。雍乾之际,客家人借此东风,蜂拥入川,将移民推向高潮。
有人说是强迫移民,用绳索捆绑赴川;但我在成都查了许多资料,主流还是大家迫于生计;加上官府每人8两白银——当时是巨款的补助,遂举家举族自愿去也。
这是距离十分遥远的旅行,数以万计的客家人扶老携幼,披荆斩棘、跋山涉水。途中一般需要3个月。途中三件宝:一两盐、半袋干粮和半袋糠。路上烧水煮饭,三块石头支一口锅,就地拾柴。一般通过借宿祠庙、岩屋、密林乃至风餐露宿以解决。
此乃起码整整长达3个月的死亡之旅,生命极限挑战之旅;而我辈今日,漫漫征途一日达。我们梅州先祖何等伟大啊!堪比外国犹太人的大迁徙!
我眺望着成都漫漫消失的晚霞与笼罩而来的蒙蒙暮霭,思绪拜服于先祖的无穷魅力中!
醇香弥漫客家情
我们一到成都,就得到兴宁乡贤、润港房产公司董事长张公平先生热情接待。他妥善安排我们食宿、调研专车与司机。他与其他企业家在接风宴会高度赞扬和支持我们寻根探流工作;加上其他当地宗亲配合,虽短短数天,却也收获颇丰。
洛带古镇是考察重点。其位于成都市东郊的龙泉驿。四百多年前,一群群客家人随着移民潮来到此地,被称为“西部客家第一镇”。保存完好的千年老街、明清民居、客家会馆建筑群和金龙寺等众多古迹,让我们领略到此地就是梅州老家,但远远胜似老家:因为这里有更多更集中的“古”!
最有名的是广东会馆。它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镇" 的首要标志。该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年),总占地面积为3044.75平方米。1981年 4月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由前、中、后三殿构成。馆内保留楹联九幅。其中一联还专门对长乐(五华)故土的长相思让人扼腕!我非常诧异:傲视至今的、270多年前的、如此耗资巨大的雄伟建筑,见证了那时的洛带就客家之盛,实力之厚,凝聚力之强,影响之大的凝固历史。
我们参观了型如福建永定土楼的洛带客家博物馆,其规模宏大,展物林林总总。就其内容而言,本来客家来自各省的四面八方;但其内容基本上说的是梅州客家,尤其是是五华的原始资料多。
我们还去了邻近县区的老乡处,到处地道的非常接近梅州的客家话,到处是客家美食,到处是客家风情,大饱眼福、口福、心福,真是大慰平生了!
寻源探流细钩沉
古稀老人,千里赴川访亲!消息传出,马上轰动与我们互动。成都郊区的洛带及绵阳、泸州、金堂等地的张氏宗亲厚福、德智、传德、奕聪、奕昌、奕竹、奕坤、奕洪、晓辉等热情款待我们,并提供宝贵的老族谱资料。
德智宗亲的老谱记录了张氏500多年的历史。代代视若珍宝,从不外带;而这次则为特例以示对广东宗亲的尊重。他是兴宁启源公谢祖婆一脉。由兴宁迁乳源县,乾隆年间再入川泸州。几百年未与广东宗亲联系了,我们分外亲切。传德宗亲的老谱清清楚楚记载兴宁祖居地的鸡鸣山、坭陂等地名与祖宗名。我们翻阅着一本本记载有梅县、兴宁、五华的实实在在的祖居地名资料,是其先祖跋涉千山万水舍命来到四川求生存与发展的铁证!
梅州那时人多地少贫瘠难生存,来到天府之国又是怎样的发达呢?我密切关注此类记录。金堂的传德宗长告知,其先祖是乾隆年间入川的,至今290多年。来的是三兄弟,他是其中一脉,现人口就有5000多!我们不由得仰天长叹!那时的梅州,人平几分田,几代人也养活不了啊;何来有如此天文数字的膨胀?泸州德智此脉,亦泱泱大族。
湖广填四川,国策英明;梅州客家先祖入川,抉择对路,迈上万世其昌之路……
接着我们进入研探梅州张氏先祖的源流,这是此行的重点。水源木本,把自己来处弄清楚,是修谱关键。但现在梅州张氏几十万族人的主流说法,是源于福建上杭的张化孙!说他有裔孙达1000万。对此,我们几位古稀老者也曾深信不疑;但近年来随研究深入和信息的全面收集,觉得不对路。
按张化孙说,兴宁张氏开基祖启源公是明朝中期1405年生人;但兴宁湖背498年前的老谱明确记载他是元初人,1248年生!
其4世孙迪公永乐13年(1415年)岁贡。
张琳,永乐9年(1411年)举人,上杭知县(张氏启源公五世孙,族谱注明中举时年33岁,是1379年生。)
这在500年前的兴宁祝枝山县志记得清清楚楚;而且,史志里还有许多此类记载。与张化孙说,明显天大矛盾,曾孙玄孙远早生于先祖,在时空上有150多年的空白。
但我们在川看到的其300年前的老谱记载,就非如此。他们林林总总的老谱,绝对没有来自上杭张化孙的记载。
以兴宁启源公石祖婆一脉来历为例——
上杭谱启源公生于1405年。脉系为:上杭张化孙——祥云——腾辉—— 昭上——昊渐——敏承——先俸——君绍——启源
成都洛带几百年前的记载:启源公元初人。脉系为:南宋宁化张文开——有清——玉弼——荣南——东锡——志明——启元(源)(注:变成了同音字的“元”了。当然,其太始祖文开公亦是文化认祖,特此说明。)
几经研讨,主宾得出如下共识——
1、四川的是300年前的老谱记录,而梅州大部分是近代现代修的谱。从时间看,在前的川谱更接近历史真实,更可信。
2、宁化至清乾隆年间才有首部张氏族谱,几千年张氏族系何其遥远,修谱之事近在眉睫,怎么办?只能快刀斩乱麻,把张氏以前的四大脉系糊弄一块!由血亲认祖变成模模糊糊的文化认祖,就梅州市而言,还有至少3次大混合。一次是乾隆二年嘉应张氏总祠的42户神主牌位,硬把来历完全不同的张氏拧到上杭张化孙脉系。第2次是清末的1880年代年,兴宁在大新街建张化孙祠,硬把包括兴宁、五华县在内的许多不是张化孙脉下的10多万张氏裔孙拉进其脉下。第3次是在1980年代随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各地张氏联谊会急于求成,看到上杭张化孙系族谱资料详细、代代清楚,而自己一脉却资料残缺;便纷纷照抄接张化孙系。包括五华在内的广大张氏地区,不顾本地铁证之原始族谱记录,甚至蛮横丢弃老资料,强行套入张化孙系下,遂成今日梅州张氏源流主流说法!
还需补充的是,成都先祖在谱序里对子孙的教戒。我们梅州族谱往往比较简单,但此地则有所不同,特别具体而有层次与底线。如泸州族谱一例——
“其间处富贵者或有视宗族如路人,贫乏者不能助之,遭难者不护之,犹之可也。反以傲慢尊长,怠拂兄弟,欺凌子侄,或唆人诬陷,或自己诓骗,致使族人贫乏以图其田产者,祖宗听之,岂不终遭败亡乎?……”
序言中的先祖,儒者、长者风度,至今活灵活现,我辈真佩服!
附:相关考察资料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打赏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