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辞海》解释为:一是证明买卖、抵押、租赁关系的合同文体,如契约、地契、房契等;二是能相互配合、情投意合的朋友,如默契、契友等。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男女成亲时须认一门比较奇特的亲戚,对主人要以“父”相称,俗称“拜契”。
当新婚大喜时的前一天,新郎必亲自带上吹鼓乐队到“契父”家恭请来家喝喜酒,这是最高的礼遇,契父母光临后,负责清扫洞房、铺设新婚床之类。婚礼完毕后,新婚夫妇要送契,并在契父家置办酒席遍请契父亲友。自此开始,身为契父母的就要承担契子女的父辈责职,成为教育小夫妻成家立业的楷模。
被拜为契父的人大都是同村或邻村的有头面、有声望的文化人。当然,也有个别是自家的亲戚或同宗同族。
客家俗话说:一朝结契、终身为父。结成契亲并非昙花一现,往后的日子只要家中来了契亲,都会一家人不说二家话,倍加款待。
即使在往后的岁月中契亲远走他乡,也都不会忘却这刻骨铭心的契亲。我们村有一名身经百战立下功勋、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将军,几十年后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年逾八旬的契娘;有致富不忘桑梓,回乡捐资兴教、慷慨解囊助学的富豪回乡认契;有去了台湾近半个世纪的游子回乡帮已故的契亲修坟墓,聊表一份迟到的孝子之心……
客家俗话说:盐多不坏酱,亲多好为人。客家人奉信人生在世,必须历经三件事才算完整的人生:装一回花(即女子出嫁时把她抱上花轿)、做一回媒、当一次契亲。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只做一回足矣,但有人认为契亲多多益善。(游金保)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打赏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