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五华阿哥硬打硬”石匠之乡名闻遐迩

小明 2016-11-13 11:19:09      0 4200
收藏

“五华阿哥硬打硬”。无情的顽石,却能在五华硬汉的手中,变为充满生机和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五华县由于石资源丰富,很早以来就有不少人靠打石为生,石匠众多,建筑、雕刻工艺名闻海内外,成为著名的“石匠之乡”。

   

翻开《五华县志》,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五华石资源丰富,石业历史悠久,石匠众多……在古代,五华就较多地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嘉靖起,就有用石建桥和打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

五华无处不有石,其中尤以横陂叶湖最为著名。此地有大大小小的石山11座,面积2平方公里多,石质坚韧、干燥,是制作门、窗、柱、础、磨和石雕的上料。叶湖采石至今已历300多年,旧时常有几百名匠人在此地制作各种石料,产品经琴江运销兴梅、潮汕或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叶湖村一百多户人家,几乎家家以打石为主业。进入村中,随时可听见叮叮当当的打石声,随处可见石屋、石楼、石道、石桥。村中的建筑物几乎全用石块砌成,朴质美观,极具特色。尤其吸引人的是石山经长期采石后形成的石窿,洁净光滑,通风透光。进入石窿,可发现石匠们采石后留下来的石阶、石床、石桌、石凳和随意雕刻的石狮、石人、石马等物,如观赏不尽的艺术之宫。

五华石匠布及全县,其中又以安流、横陂、平南、华城、转水、水寨、锡坑等镇为多。至目前,五华全县在县内外从事打石、建筑业的,仍有几万人之多。技艺精湛美名扬!

  

五华石匠技艺精湛,名师巧匠辈出。他们能凿石成门、窗、柱、础、雅、磨,能铺设公路、桥梁、码头、海港,能建筑高楼大厦,能雕刻千姿百态的人物、山水、草木花鸟、走兽飞禽。其中,该县流传的一个关于“缩脚画眉”的故事,更是传神。从前,五华有两个石匠比艺,一个用麻石雕刻算盘,另一个用麻石雕刻画眉鸟笼。两个石匠在麻石上精雕细刻,花尽心思,各逞技能。不料,当那个雕刻画眉鸟笼的石匠大功就要告成时,失手打断了鸟笼中画眉的一只脚。百日之功毁于一旦,石匠大为懊恼,终日茶不思,饭不想,躺在床上长吁短叹。刚好他早已出师在外的大徒弟前来看望师父,得知情况后走前左看右看,心头猛然一动道:“雕只缩脚画眉,岂不更好?”一语惊醒梦中人,师父愁眉顿开,连声称妙!到了献艺那天,玲珑剔透的算盘和活泼灵动的画眉鸟笼并列桌上,吸引了众多石匠前来评看,无不啧啧赞叹。  

用石块架造桥梁是五华石匠的拿手技艺。资料记载,早在450多年前,五华转水就有黄龙石桥,“以木为之,嘉靖十六年(1537年)易以石。”现在还保存的华城董源石桥,亦有400多年历史。1958年,五华县政府组织石工到北京玉带河建筑了一座3米长、2米宽的拱式清水桥,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此后,五华石工建桥队伍转战祖国各地,先后建筑了北江流溪河大石桥、从化神岗大石桥等。最能代表五华石工建桥技艺的为位于琴江下游水寨镇的水寨大桥。该桥于1959年11月动工,1961年2月建成,历时仅一年多。全桥四个大拱,长236.2米,宽6.6米。整座大桥没有用一枚钉子和一条钢筋,桥柱、桥面、栏板、台阶、桥头堡,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桥的装饰古朴美观,桥东放置两尊威武雄壮的大石狮,桥西设浮雕龙柱两条,桥两面栏板刻龙凤花纹图案,无不活灵活现。为了减轻桥的自重,连两边竖立的36根石电灯柱也打成空心的。整座桥共用去不同规格石料 13556立方米,从开采、修琢至安装,均由本县石匠独力完成。有一位精通桥梁建筑、对赵州桥颇有研究的专家说,水寨大桥长为赵州桥的5倍,建筑难度比赵州桥大得多,“五华不愧是石匠之乡,李春辈出” 。

最能代表五华石匠建桥技艺的水寨大桥,全长236.2米,宽6.6米,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从石料开采、修琢至安装,均由五华县石匠独力完成。  

力作广布国内外  

解放前,五华石匠挟技谋生,穿州过府,过香港,走“南洋”,广东、香港、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内外不少城镇、乡村都有他们开设的石铺,许多精美的石雕和雄伟的建筑都凝结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据统计,五华在外侨胞中,60%是石匠出身。据资料记载,香港初建时期,凿山开道,兴筑海堤,需要大量石匠。当时,广东石匠分肇庆派与嘉应州派,肇庆派以善雕端砚和碑碣闻名,嘉应州派以善打花岗石柱础著称。故其时来港石匠以嘉应州五华人居多,百年以来,不下数万人。今日香港,西自荷利活道西头,经西营盘以至石塘咀、薄扶林等处,东自大道东经跑马地、铜锣湾、大坑、北角以至筲箕湾等地,皆为五华石匠来港打石之地。西营盘、薄扶林、大坑、筲箕湾等地亦因石匠所居而成村落。据香港罗香林教授《香港早期之打石史迹及其与香港建设之关系》记载:“综观港九之伟大建筑,或外表全部以光面石砌成,或柱础拱门与石柱石栏杆等尤变化多而美观,成为一种风格,而石砌之海堤与穿山道路工程亦伟,此盖以港九之地理环境使然,而客家石工石匠,遂得尽其劳力,发挥其在香港建筑之功能。”这些客家石工石匠大部分为五华人。在为香港建设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不少五华石匠也成为曾在香港名噪一时的建筑巨商,“亚洲球王”李惠堂的父亲李浩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浩如1873年到香港,他技艺超群,由打石而致富,上世纪20年代曾任广东省石业会馆和香港石业会馆会长,有“石行伟人”、“石状元”之称。矗立在香港中环的汇丰银行大厦是一座石砖砌成的高楼,就是由李浩如和魏标记共同承办兴建的。

建国后,在五华县委、县政府组织引导下,五华石匠上北京、赴省城,到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甚至出国,在各地建设中大显身手,赢得了崇高的赞誉。如五华石工队于1958年参加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受到国务院的奖励;于1964年支援越南兴建了全长80多米的哥龙河拱式大石桥等。近年来,仍活跃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韶关、佛山、肇庆及海南、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等地的五华石工,不下3万人。五华石匠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建筑力作和石雕珍品广布海内外。除桥梁外,较大规模的建筑有广州石室,深圳白芒海关石屋,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为前联邦德国建筑的花岗岩石室等。位于广州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石雕,越秀山五羊石雕,白云山能仁寺虎跑泉石卧虎,向秀丽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像,南越王墓门前石雕群,珠海滨江公园珠海渔女雕像,佛山城雕等较著名的石雕珍品,均为五华石匠的代表作。

位于广州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是广州市一个重要的纪念性建筑,是五华石匠的石雕代表作之一。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打赏支持一下!


最新回复 (0)
你还未登录!不能查看回复!! 点击登录
游客
1
登录
返回